光碟的出現點燃了資訊儲存革命,有了光碟,資訊儲存的疆界得以無限延伸。而隨著新技術、新規格及新染料的提出,一股光碟燒錄風也正在火熱漫延著。


燒錄片的源起  燒錄片的種類  燒錄片的構造與原理


料儲存技術的日新月異,可說是電腦資訊產業不斷進步的重要原動力之一。人們為了尋求更方便、快速及大容量的儲存方案,因而有了更好的改良技術,或新的儲存媒體的發明。在軟碟發展方面,原本5.25吋、1.2MB的軟碟,早被3.5吋、1.44MB的軟碟取代,近年來市面上更紛紛出現了LS-120及ZIP等採用全新技術的軟體機。至於硬碟的發展,則不斷地朝容量、馬達轉速、散熱性或資料匯流排頻寬等方面突破。此外,基於攜帶性需求的考量,因而有了Jaz、SparQ、ORB等可攜式硬碟的出現。

光碟的出現,才真正是點燃資訊儲存革命的導火線。有了光碟,資訊儲存的疆界得以無限延伸,過去可望而不可求的多媒體世界大門,也隨之開啟了。隨著新技術、新規格及新染料的提出,光碟家族日漸興盛,種類遂繁。本文所要介紹的就是熱門之極的燒錄片,順應如今普遍流行的燒錄風,何不一同對燒錄片的來龍去脈,做一翻深入的探究!


燒錄片的源起

強大興盛的光碟家族



資料來源﹔嘉亨科技<光碟百科>


講到光碟的誕生,最早可溯自1980年新力(SONY)及飛利浦(Philips)兩家公司,所共同推出的CD-DA(Compact Disc-Digital Audio)光碟。由此可知,一開始最早誕生的光碟,可不是用在電腦資訊方面,而是用於音樂用途上。自從CD-DA推出之後,舊式音樂卡帶因此逐漸面臨淘汰的命運。為了立下數位光碟製作的標準及規格,最早的光碟規格書-紅皮書(Red Book),因而在1982年訂定完成,龐大的CD工業帝國,因此於焉肇建。

到了1985年,用於資訊產業的CD-ROM光碟開始出現,人們因而找到了搭乘進入多媒體聲光影音世界的快捷媒介。過去各式應用軟體、系統程式採用軟碟片出售的情形幾乎不見,取而代之的是具有650MB超大容量、攜帶方便、容易保存及傳輸速率快等優點的CD-ROM光碟。

為了因應不同領域的需求,因而產生了許多擁有不同特異功能的光碟,以及相應的規格書。大體而言,光碟不出三大規格的範疇,也就是紅皮書、黃皮書(Yellow Book)及橘皮書(Orange Book)。紅皮書主要規範音樂領域的CD-Audio、CD-MIDI等;黃皮書則制定電腦資訊儲存方面的標準,如CD-ROM、Photo CD等;黃皮書負責的領域,包括CD-R、CD-RW、MO等可錄寫式媒體。此外,綠皮書(Green Book)、白皮書(White Book)及藍皮書(Blue Book),皆屬於黃皮書的延伸標準。

為了破除CD-ROM只能讀、不能寫的困境,日本太陽誘電(Taiyo Yuden)公司的石黑隆等人因而在1988年,成功發表了一款採用有機染料,並可寫一定CD格式資料的CD-R(CD-Recordable)光碟。CD-R光碟的出現,無疑顛覆了傳統電腦資訊儲存的習性。繼之而起的是,奠立可寫式光碟工業標準的橘皮書,也於1990 年由飛利浦及新力兩家公司共同發表制定。接下來,松下(Panasonic)公司在1994年,發表可重覆抹寫的相變化型光碟CD-E(CD-Erasable)光碟,並於1996年San Francisco的會議中,由惠普(HP)、飛利浦、三菱化學(Mitsubishi Chemical)、鐵氟龍(Verbatim)、理光(Ricoh)及新力等公司,共同發表將CD-E更名為CD-RW(CD - Rewritable)的聯合聲名。此後,世紀燒錄熱潮因而襲捲全球。

燒錄片的種類

燒錄片屬於光碟片的一種,市面上多半俗稱為空白光碟片,或簡稱為空片。大體上,燒錄片可分為可寫入一次的CD-R及可多次抹寫的CD-RW兩種。在種類上,由於染料顏色、寫入倍速、容量大小、體積大小的不同,而有許多種類的燒錄片。也因為如此,常常造成消費者的困擾,再加上市面林林總總的不同品牌,讓消費者在選購時,更是一個頭兩個大。


以染料顏色做分類

撇開品牌不論,一般人購買CD-R燒錄片最直接的憑藉標準,無非直接拿起來看看是什麼顏色,再不然就直接問老闆是什麼空片。消費者可能會聽到金片、綠片、藍片、水藍片、金錄片、白金片、黃綠片....等形形色色的各種空片。不論如何,CD-R燒錄片大致被歸納成綠片、金片及藍片三大類。

一般來說,CD-R燒錄片所呈現的顏色,是由燒錄片本身反射層物質,及記錄層中的有機染料(Organic dye)所構成的。換句話說,不同反射層物質,加上不同的有機染料,遂造成市面上琳琅滿目、多彩多姿的CD-R了。以下即為目前CD-R所採用的三大有機染料:

1. 花青素(Cyanine)

是構成綠片的主要染料。本身為青綠色,配合反射層中的黃金,便形成綠色。最早的CD-R燒錄片就是採用花青素染料的綠片,而太陽誘電是世界上第一個製造綠片的廠商,甚至所有燒錄片所依循的橘皮書,也是依照太陽誘電的綠片規格而來。目前綠片主要製造大廠,不外太陽誘電、理光(Ricoh)、TDK及三菱等公司。此外,著名的OEM大廠有Maxell、3M、SONY及YAMAHA等,國內的錸德、巨擘、利碟、友光等,也不乏有OEM或自有品牌的綠片生產。

綠片最大的優點就是,具有很高的相容性,因此可以符合各式不同光碟機、燒錄機及音響的讀寫需求,而價格低廉則為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。長久以來,綠片一直是燒錄資料的重要媒介。不過,早先綠片最令人詬病之處,在於保存的期限易受光照或溫度等因素的影響。之後,各製造大廠不斷地研發出花青素的最新輔助染料,使得綠片的穩定性大增。如今綠片的壽命,平均約為75年。一些金綠片,甚至宣稱可達百年之久。

但隨著藍片的問市及大受青睞,綠片的受歡迎程度已大不如前。如今市面上,已很難覓見純綠片的蹤跡,取而代之的多半為金綠片或藍綠片。

2. 鈦青素(Phthalocyanine)

是構成金片的主要染料。本身顏色為淺黃色,若搭配黃金材層的反射層,便呈現金色,是為金片;若搭配白銀材質的反射層,便呈現白金色,是為白金片。全世界應用於CD-R的鈦青素染料專利,主要來自於三井東壓(Mitsui Toatsu)及東洋化成(Toyo Chemicals)兩大公司。不過,由於三井東壓的金片推出最早,因此接受度較高。

常久已來,金片在品質上已建立無可取代的地位。百年壽命的口碑,也根深蒂固地進駐至人們的觀念中,遂成為資料燒錄及保存的最佳選擇,這些全拜鈦青素染料具有良好抗光性及穩定性等優點所致。但是,鈦青素染料的成本較高,所以金片的價格也普遍較高。著名的金片製造廠商,有三井、柯達(Kodak)、三菱(Mitsubishi)、理光、Maxell,以及國內的錸德、中環、國碩、精碟及大銳等公司。

3. 偶氮金屬錯合物染料(Azo-Metal Complex dye)

是構成藍片的主要染料。本身顏色為藍色,搭配銀材質的反射層,呈現出深藍色的色澤,是為藍片。藍片的問市,較綠片及金片都來得晚些,它最早是由三菱化學(Mitsubishi Chemical)的子公司鐵氟龍(Verbatim)首先推出的。

一開始的,具有保存不久及無法高速燒錄等缺點,其中由於Azo染料具有吸水的特性,因此導致光碟無法長久保存。有鑑於此,三菱化學採用了親酯基的配料,改良了其吸水的弊病,使得藍片的保存年限,也達到與百年金片一樣的水平。再加上燒寫速度的不斷突破,使得各式各樣的藍片或水藍片,成為燒錄市場上,最受歡迎的天之驕子。一般人多半採用藍片,來進行音樂或VCD等資料的備份。

目前市面上知名的藍片製造廠有Verbatim、Mitsubishi、IMATION(3M)、錸德、中環、巨擘、博新及信群等。


其他分類方式

除了上述因染料不同,而有不同顏色的分別外,CD-R燒錄片還有速度、容量及體積上的差異。在速度上,市面上可見2X、4X、8X,甚至12X等不同倍速的CD-R空片。在CD-R片本身的體積大小上,大致分為最普遍的12公分空片,以及可愛的8公分迷你片兩種。在上述兩片的基礎上,又延伸出大片包小片、多邊形或名片型等多種CD-R空片。不過,這些奇型怪狀的空片,市面上較難買到,它們多半是音樂公司委託空片製造廠特別訂製的。其中,錸德公司所推出的各式花樣的Shaped CD,即為顯例。

在容量方面,一般CD-R空片多半只有650MB大小。至於一些注明680MB的CD-R空片,事實上與注明650MB的空片容量是一樣大小的,只不過MB單位的換算方式不同罷了。所以兩種空片也一定會另外注明同樣的74分鐘的字樣。

市面上,凡是容量超過650/680MB的空片,即為所謂的超長片。由於市面上有愈來愈多超過700MB的音樂、遊戲及VCD光碟片,為了因應這些片子的備份需求,因而有了超長空片的誕生。

由於CD-RW燒錄片在種類及外觀上,較為一致,所以在此著墨不多。不過,CD-RW仍有速度及容量的差別,目前市面上常見的CD-RW,不外2倍速及4倍速兩種。容量上,以650MB為主,但已可買到80min/720MB的CD-RW超長片了。目前廠商多半宣稱CD-RW,具有一千次寫入的能耐。


燒錄片的構造與原理

看完了燒錄片的發展起源及各式種類的解說之後,相信讀者對燒錄片有了一番了解。但對於燒錄片進一步的構造及原理,可能尚不了解,以下即針對這個問題加以探討。

CD-R的基本構造

CD-R剖面構造圖


( 資料來源:中環網站cmc.taiwan.com)


CD-R燒錄片的構造,由底往上,分別為基板(Substrate)、記錄層(Recording Layer)、反射層(Reflective Layer)、保護層(Protective Layer)及標籤印刷(Label Print)。基板是整個光碟的基礎底座,它是由塑膠碟片做成的。記錄層為CD-R最重要材料-有機染料的家。反射層多半由金或銀等穩定性較高的材質構成。標籤印刷就是我們平常看到有印上品牌、容量的最上層部分。

由CD-R剖面構造圖,可以發現,重要的記錄層上,僅隔著三層非常薄的薄膜及印刷。由此可以證明,CD-R最脆弱的部分反而是印刷表面。讀者只需隨便找個已燒錄好的兩片CD-R試試,拿一支原子筆,以稍微重的力道,分別在一片的印刷面寫字,另一片的基板上亂畫幾道線。讀者將會發現,印刷面寫上字的CD-R將不能讀了,基板上亂畫的CD-R卻安然無恙。所以過去認為泛著金色、藍色或綠色光的基板底層,是最脆弱的部分,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誤解。



CD-R的燒錄原理

與CD-ROM相同的是,CD-R一樣利用凹凸不同的訊號孔洞(Pit)及平台(Land),來記錄資料,只不過CD-ROM的孔洞及平台,早在製作基板時就預鑄成型了。CD-R則在基板與反射層間,多放置了一層塗上有機染料的記錄層。在CD-R製作完成出廠前,並會在基板上預鑄一道連續螺旋狀的溝槽(Groove)。

透過燒錄器的雷射光的照射,有機染料會因受熱熔解或變形,而形成孔洞,未受熱處則形成平台,資料遂透過這樣的方式記錄在CD-R上了。由於記錄層上的有機染料因受熱反應不具可逆性,所以資料只能記錄一次。



CD-RW的基本構造

CD-RW剖面構造圖

( 資料來源:中環網站cmc.taiwan.com)


CD-RW燒錄片的構造,與CD-R大致一樣,只不過在記錄層上下,分別包覆了一層介電層。此外,在基板之下又多添了保護層。以剖面構造圖來看,由底往上,分別為保護層、基板、下介電層(Lower Dielectric Layer)、記錄層、上介電層(Upper Dielectric Layer)、反射層、保護層及標籤印刷。其中記錄層是由最重要的相變型材料構成。上、下介電層的作用在於增進記錄層的記錄功效。


CD-RW的燒錄原理

相片化型材料讀寫原理

(資料來源:<工業材料>138期,光學特刊)


CD-RW與CD-R最大的不同,在於 CD-R以化學有機染料構建記錄層,CD-RW的記錄層採用絕然不同的相變型(Phase Change)材料。這種相變型材料,在受到雷射脈衝的照射後,會因溫度高低及冷卻速度的快慢的不同,而形成結晶態(Crystalline)或非結晶態(Amorphous)。

若與CD-R資料記錄的原理相比擬,我們可以假想結晶態就好比孔洞,代表記錄訊號1;非結晶態就好比平台,代表記錄訊號0,透過記錄層上光學特性不同的結晶態及非結晶態,遂形成了有意義的資料訊息。換句話說,當CD-RW燒錄器做寫入動作時,原本全部處於晶態狀態的記錄層,遂出現了錯雜排列的非結晶態;當燒錄器做擦拭動作時,所有的相變型材料,都變成了結晶態。也因為結晶態、非結晶態的變化過程屬於一種可逆反應,所以CD-RW可以重覆抹寫資料了。


本文轉載自PC 2000 / 第8期/ 2000年3月號
感謝旗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授權轉載


[返回上頁]

普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--- 光碟事業部門
台北縣新店市寶橋路 235 巷 131 號 8-1 樓
電話:(02)8919-1510 傳真:(02)8919-1553
e-mail: service@plextor.com.tw